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三个转变”要求,对推动我国制造业由“制造大国”向“品牌强国”升级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中央企业作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骨干力量和重要依托,应主动扛起品牌强国的重任,为创出中国品牌新名片发挥重要作用。
一、增强品牌强国使命感
当前,我国正处于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中央企业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经济思想,在品牌强国中发挥好主导作用、骨干作用、示范作用。
(一)在品牌强国中发挥主导作用。
一个国家品牌价值越高,其对全球产业链的主导力就越强。在国际知名机构品牌价值评价中,企业销售额、国际化程度、国际知名度等指标的权重较大。这样的评价标准对发达国家全球化程度高的大型企业较为有利,但对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却是极为不利。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仍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一个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缺乏叫得响的自主创新品牌,没有国际品牌话语权。
近年来,中央企业积极“走出去”,参与更高水平的国际竞争,提升国际市场份额,纯境外单位规模及占比逐年提高,国际竞争实力和影响力大幅提升,但规模效应还未真正转化为品牌效应。需要更加重视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以品牌强企战略为抓手,发挥好制度、技术和行业主导等独特优势,在解决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参与国家重点项目等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积极参与行业规范、国际国家标准的制定和修改,多领域提升和掌握更多的国际话语权,为更多的“中国品牌”走向世界添砖添瓦。
(二)在品牌强国中发挥骨干作用。
全球知名品牌是企业走向世界的通行证,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目前,全球80%的市场已被20%的著名品牌垄断,世界经济强国都在争抢品牌建设制高点。而我国企业全球产业链配置资源能力弱、部分企业品牌形象差等问题依然突出。
推进品牌强国,需要摆脱粗放型增长依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变制造为创造,变贴牌为创牌,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近年来,中央企业发挥科技优势、人才优势、资金优势,加快在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产业布局,为推动中国自主工业品牌的提升发挥了骨干作用。以中铝集团为例,着眼于提高国家战略资源和国防军工材料保障能力,加快向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高端转型,已经完成了100多个军工配套科研项目,为国防军工、航天航空和国家重大科技工程提供了上百种合金、数千个品种的有色金属材料。天宫、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中,都有“中铝智造”的身影。
(三)在品牌强国中发挥表率作用。
品牌是企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标志,没有品牌做支撑,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将无从谈起。我认为,世界一流企业必须是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航母,在重要的关键经济领域或者行业中,长期持续保持全球领先的市场竞争力、综合实力和行业影响力,并获得全球业界一致性认可的企业。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推进品牌强国战略,需要所有行业企业共同发力。中央企业具有较强的行业引领和市场优势,在“走出去”的同时,可带动关联产业中的成熟产品、技术和标准一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打造出更多的“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智造”新名片。中铝集团在加快国际知名品牌建设的同时,带动关联产业中的成熟产品、技术和标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对提升中国产品和服务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发挥了牵引作用。比如,在开辟俄罗斯、沙特、几内亚、厄瓜多尔等国际市场中,带动了5万吨的国内设备和材料出口,总价值约20亿美元,涉及国内设备、材料供应厂商和施工安装企业60余家。
二、找准品牌建设切入点
全球经济已经进入品牌竞争的时代,中央企业应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契机,以品质、诚信、文化为切入点,加快核心产品和服务品牌化、国际化进程。
(一)坚持品质筑基。
品质是企业的DNA,是支持企业生命与灵魂的精神力量,是产品形成过程和售后服务所达到的品位等级及产品质量等级的综合反映。
坚持品质筑基,就是要与世界一流企业对标,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短板和问题,不断提升现有装备和技术水平,下大力气多出技术含金量高、品质性能优、市场认可度高的好产品。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寿命周期的质量管理,规范生产流程,细化管理标准,确保产品质量,生产出经得起客户挑剔的产品。加大科技技术攻关力度,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培养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主产品市场占有率和国际话语权,努力打造国际知名品牌。
(二)坚持诚信为本。
“诚招天下客,誉从信中来”,诚信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法宝。只有坚持诚信,企业才能赢得市场的尊重和认可,才能实现持久发展和永续经营。
诚信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当前,一些企业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做虚假广告、不正当竞争、侵犯知识产权、合同欺诈等问题较为突出,对我国商业诚信体系形成了严重的挑战和冲击,迫切需要“重拳出击”,重典惩戒。中央企业应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牢固树立诚信的国际品牌形象,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特别在国际化经营发展中,企业家群体应始终坚持诚信经营的原则和理念,带头遵守职业道德,倡导诚实守信、公平公正、正直良心等道德准则,把诚信理念融入到企业经营发展的所有环节,形成以诚兴业、信誉至上、履约践诺的发展共识,靠信誉打造品牌,占领市场,赢得发展优势,汇聚众智擦亮中国品牌诚信“名片”。
(三)坚持文化塑魂。
文化是品牌的灵魂,一个没有文化内涵的品牌是缺乏生命力的。中央企业要想赢得国际市场,培育国际知名品牌,没有文化来支撑,品牌建设将是无水之源,空中楼阁。
中铝集团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一是发挥媒介载体作用。整合企业内部文化载体,用好社会媒介传播矩阵,为企业品牌建设营造更有利的舆论环境,提供全方位的智力支持。二是重视品牌文化建设。在建立品牌理念、品牌形象、品牌传播、品牌管理等方面做文章,多维度整合优势资源,让品牌更加有力度、有厚度、有温度,让消费者形成牢固的“中铝品牌”记忆。三是高度重视舆情监测。建立了品牌危机预警机制、风险规避机制和紧急事件应对机制,有效维护品牌声誉,提升品牌危机处置能力。四是重视履责平台建设。每年编制并公开发布集团社会责任报告和降碳工作报告,向社会和利益相关方公开年度履责成果,展示中铝良好形象,提升品牌建设软实力。
三、亮好品牌建设“五张牌”
中央企业应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在制造业、服务业、新产业等领域共同“挖潜”,多领域、多板块、多产业合力亮好“五张牌”。
(一)技术创新牌。
技术创新是品牌建设的基础,一项核心技术可以救活一个产业,甚至改变整个行业。没有自主品牌作支撑,没有核心优势的技术和产品,我们就只能在全球产业链的价值低端徘徊。
中央企业应主动融入《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国行动纲要,瞄准国际一流先进水平,以创新驱动战略为支点,将创新基因融入品牌建设,强化技术攻关,在核心主业领域掌握一批“杀手锏”技术,制造出更多的“拳头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知识产权的自主品牌,推动中国制造向“微笑曲线”高端攀升,实现从提供原材料向生产终端产品转变,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变,由产业链低端向产业链高端转变,在全球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
(二)生态责任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中央企业无论是在国内发展,还是“走出去”,都要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径。
中铝集团的行业属性决定了劳动对象是自然资源。在发展中,以“生态中铝”建设为抓手,持续开展联合降碳行动。从2017年开始,在每年国家低碳日,中铝集团以企业节日的方式举办“降碳节”,号召全产业链战略合作伙伴、供应商参与降碳联合行动,还倡议更多的行业企业加入到行动中来,助力“美丽中国”建设。抓住第三次能源革命的历史性契机,建立中铝环保节能集团,在大气、水、土壤环境治理、新能源产业、项目评价和技术服务等领域布局,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在2018、2019年第一个工作日,召开安全、环保、质量“三大攻坚战”誓师大会,加快解决制约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三大短板,开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新局面。通过持续改进和强化,各项工作明显提升。
(三)诚信质量牌。
参与国际竞争,比的不仅仅是技术、资金、人才,更重要的是诚信和质量。上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称雄世界,并产生了“索尼”“丰田”“本田”“松下”等一批国际知名品牌,核心秘诀就是对产品工艺和流程的精益求精。海尔因“产品有瑕疵,质量不合格”砸了76台冰箱,砸出了海尔“零缺陷”的质量意识,四年时间拿到了中国冰箱行业的第一枚质量金牌。与之相反的是,一些企业品牌因性能质量问题而遭遇滑铁卢的例子俯拾皆是,无论是10年前的“三鹿问题奶粉事件”,还是“长春长生疫苗事件”,结局都一样:受到法律法规制裁而名誉扫地,被市场摈弃。
现代化的铜材深加工生产线
诚信质量是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近年来,中铝集团稳步推进“诚信中铝”建设,始终坚持诚信经营、合规运营,恪守商业道德,打造责任价值链,与利益相关方互利共赢,实现共同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完善以诚信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把“质量就是企业生命”的理念落实到行动中,在观念、思路、机制、目标、措施、考核等各方面坚持问题导向,用问题清单的办法,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产品和服务质量大幅提升,市场认可度较高。
(四)平安和谐牌。
平安和谐的发展环境,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近年来,中铝集团对照世界一流企业的标准和要求,在平安和谐牌方面打好“组合拳”,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持续推进“平安中铝”建设,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牢固树立“安全是效益、员工是财富”的安全观,以精准安全管理体系工程、安全风险管控工程等十大工程建设为载体,直面重点难点问题,打造具有中铝特色的安全管理体系。推进“和谐中铝”建设,强化业务板块的产业协同,打造命运共同体。坚持以人为本,干部与员工的和谐相处,营造软实力与硬实力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把“和谐中铝”建设延伸到供应链,建立覆盖全产业链的“共赢”战略联盟。加大与其他央企的沟通协作,多维度、多层次、多领域开展战略合作,结出了更多的合作硕果。
(五)公益形象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富有爱心的财富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财富,只有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才是最有竞争力和生命力的企业。”企业关心和支持社会公益事业,既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有利于展示企业负责任发展的新形象。
中铝集团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长期参与援青援藏、希望工程、定点帮扶、赈灾救济等公益事业,合力唱响中铝集团“同心缕”公益品牌,充分展示中央企业负责任发展的良好形象。于2002年、2004年、2010年,分别启动实施了对口帮扶湖北阳新县、西藏察雅县、青海海晏县“三大扶贫系统工程”,每年投资2000多万元帮扶产业所在地乡村发展教育、医疗、文化等民生事业,建设一批产业扶贫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被帮扶的县、乡、村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2016年起,在集团层面加大了援助西藏昌都市卡若区、在实体企业层面增加了包户扶贫等的力度,在阳新设立了“中铝阳新青年创业驿站”,开办了“中铝公司农民田间学校”。所属中国铜业及下属企业,在云南、河南、四川、湖北、内蒙古等5个省(区)承担了扶贫任务,并积极参与援青援藏工作,累计投入资金超过1亿元,派驻扶贫队员150余人次,实施扶贫项目140余项,累计帮助1.1万余个贫困人口贫脱,中国铜业承包的云南迪庆州德钦县、文山州西畴县已于2018年脱贫摘帽,中国铜业“工业+就业+产业”扶贫模式成为云南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