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为常年供给过剩的电解铝行业设下了产能“天花板”。这对于铝产业链上游生产环节而言,无异于埋下了需求回落的伏笔,也迫使行业拓展新市场,谋求转型发展。
常年产能过剩的预培阳极行业,当下就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
“近年来,山东、河南等地电解铝传统大省,已陆续将产能置换至成本更低的新疆、云南等地。新产能落地之时,大企业也有实力同时配套包括预培阳极在内的上游产能,以降低成本。这就意味着我们下游的需求空间逐步缩水了。”对于行业现状,河南一预培阳极生产企业人士吴军(化名)坦言,近年来除了跟随电解铝产能置换步伐,尽力将市场向新疆、广西等地布局以外,其所在企业也在谋求新的发展,以缓解需求下行带来的冲击。
“从去年起,公司已经转型布局了石墨坩埚板块,产品可作为新能源电池负极材料生产过程中的消耗品。虽然和预培阳极是完全不同的产品,但可以通过对原有设备进行简单改造投入生产,目前已经对下游形成供货。”他介绍。
吴军所在企业的转型模式并不是个例。阿拉丁负极材料分析师郭寒玲介绍,近年来由于终端新能源汽车产业崛起,已有不少预焙阳极企业试图转型以在负极材料市场分一杯羹。同时基于这种行业间的转型,负极材料市场需求波动,已对预培阳极价格带来影响。
2022年负极材料行业迎来市场高潮,对上游低硫石油焦进行大量采购,带动全国石油焦价格整体上涨。同时,焦价的高位对下游预焙阳极的价格也起到了一定支撑作用。不过2023年年初以来,由于下游电池企业采取去库存策略,加上负极材料释放产能严重过剩,致使负极行业跌入低迷期。负极企业为了缓解压力,也选择减少对上游石油焦的采购,导致石油焦价格在2023年前三季度整体呈下行趋势,也顺势带动预焙阳极市场价格不断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