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园区有资源,东部企业有技术,两者耦合催生了贵州首家汽车轮毂生产企业。 “落户在黔西南兴仁市巴铃镇重工业园区,我们不仅从‘浙江泰龙科技’更名为‘贵州龙凯科技’,还从浙江厂区‘打包’带来了设备和技术,助推当地铝加工产业链向下延展。”11月25日,贵州龙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位于兴仁市巴铃镇重工业园区的贵州龙凯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管云 摄 去年10月以前,这家坐落于浙江永康的企业已在当地深耕18年。拍板搬迁、开拔贵州,企业决策层认为,最大的吸引力源自园区内的电解铝液直供优势。此外,当地南方电网、地方电网互联互通的供电保障,以及富余的生产性劳动力也成为企业落户的重要因素。 距企业生产车间1.4公里外,是兴仁登高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25万吨电解铝生产线。铝液抬包车每天多次往返于两家企业之间,上游铝液成为下游铝合金轮毂生产的“命脉”。在贵州龙凯科技有限公司技术部经理蒋迎春看来,比起过去在浙江“老家”使用铝锭重熔,铝液进厂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
工人正操纵叉车将合金液倒入重力炉中。管云 摄 “在检验进厂铝液后,我们会将铝液与结晶硅、镁锭、铝钛合金等原辅料加入合金炉配比成A356铝合金,其中,铝液在配料中的占比为92%。”蒋迎春介绍,之后再经浇注成型、冒口切割、热处理、数控加工、涂装、成品检验、包装入库等工艺流程,一个个崭新的轮毂就此下线。 这条生产线占地面积达300亩,可年产100万只轻量化铝合金汽车轮毂,产值规模可达3.5亿元。去年11月该项目启动建设,仅用2个月时间,企业就完成了设备安装与调试。今年1月28日,项目首件成品下线,实现了贵州该产品零的突破。截至目前,已生产60万只,有望全年生产出80万只成品。
即将下线的轮毂产品。管云 摄 以铝合金精深加工为发展方向,贵州亟待补足的是技术。成列在贵州龙凯科技有限公司厂区中的3000余个轮毂模具,代表着企业能生产出3000多款产品。 多年的技术积淀,企业拥有实用新型专利20项,发明专利1项;企业内部也形成了健全的研发管理制度。 “企业内部研发团队现有63人,针对拳头产品,我们专门组建了铝合金轮毂产品研发中心;对外我们还与西安理工大学机械与精密仪器工程学院签订了校企合作框架协议。为支持产品研发工作,2021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为3.5%。”蒋迎春说,从新品立项到成品交付,通过一系列专业设计、分析软件及实验模拟设备,企业持续对客户需求进行科学分析。
工人正用X光机检查轮毂内部。管云 摄 技术成为市场与生产之间的“桥梁”。在车间,陈晴手指重力炉浇注出的轮毂坯告诉记者,该工艺生产出的产品主要针对欧美、中东、东南亚等地的改装车市场,企业的国外市场份额占比为20%,剩余的重力炉产品由覆盖全国的经销商销售给有改装车辆需求的客户。 “低压炉产品则是针对原始设备制造商生产的,该工艺生产效率高,适于量产,且产品性能更优。”陈晴说,今年4月,企业已通过IATF16949汽车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满足为下游厂家供货的条件,下一步计划与省内有关汽车生产企业合作,为我省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提供配套支持。